第236章 强军的种子在茁壮成长!(1 / 2)

第236章 强军的种子在茁壮成长!

「……国朝崛起于末代,而在国朝立国之前,幽云十六州已经让窃据中原政权的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你们都是军人,也应当知道,幽云十六州意味着什麽,那是中原防御蛮族的一道最重要的防线,而在咱们大宋建国之前,这道防线已经是失去了。

没有了这道防线,我们便需要在北方布置上百万军队,防范契丹南下。

而这上百万军队,每年耗费的钱粮之巨,是你们难以想像的。

而这些钱粮,一分一毫都是来自你们这样农户,寻常时候赋税便不轻,到了打仗的时候赋税更重。

而党项人趁着辽国威压国朝的时候,起兵叛乱,直接分裂国土,而这块国土,乃是战马出产地,直接堵住了我们建立骑兵的渠道。

没有了骑兵,我们只能固守,用堡垒这种笨方法来防守,如此更是耗费极大。」

说到这里,苏允叹了一口气。

下面有士兵问道:「既然打不过,那我们不打,维持和平不好麽?」

苏允笑道:「嗯,问得好啊,朝廷上的大臣也有一些或者说大部分都不想打仗,说维持和平,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不好麽,百姓的儿子们也不用死在战场上。」

苏允呵呵一笑,神色变得讥诮起来,道:「如今的辽国与西夏就像两把大斧一般悬在我们的头上,而我们为了防御,拼命的往头上披上重重的铁甲。

可是走过远路的兄弟们都该知道,当你背负重物的时候,你又能够走多远?

这些重负既是压在朝廷上,而真正承受压力的其实还是底层的老百姓啊,也就是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丶你们的兄弟姐妹丶你们的子子孙孙。

所以,要卸掉这个重负,我们必须强大起来,然后击败党项人丶契丹人,将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将河套给收回来。

到时候我们可以依靠地形防御,只需要几十万军队便可以守住国门。

而朝廷便可以减轻赋税,拿赋税来治理水利,扶持百姓,百姓的日子才能够好起来!

你们总觉得,跟党项人打仗,跟契丹人打仗,对于老百姓都是没有丝毫益处的事情,从中取得利益的只有官家以及权贵……实际上是这样麽?

再说,和平是我们想要就能有的麽?」

苏允顿了顿,笑道:「三川口之战,李元昊率大军围困延州;

好水川之战,李元昊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定川寨之战,李元昊派大军直接南下直捣中原腹地;

大顺城之战,西夏攻略庆州;

这些都是党项人主动对我们大宋发起的侵略。

至于契丹人,景德元年,萧太后与辽圣宗大举攻宋,是为瀛洲之战;

同年,萧太后与圣宗再次大举攻宋,是为澶州之战。

这两战后,仁宗皇帝这才深感危机深重,才有了庆历新政。

所以,有时候不是我们想要不打就可以不打,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他们随时可以南下。

咱们大宋本来占据了天下最为膏腴之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想来你们也是懂的。

党项人西北苦寒,契丹占据北方亦是穷困,他们看着富裕而又孱弱的大宋,他们当真能够忍得住不来咬一口麽?

还是这句话,不是我们想不打就能不打的。

而对于咱们来说,无论是打还是不打,我们的负担都会很重。

你们的家庭每年都要缴纳大量赋税,原本这些钱是可以拿来买菜买肉的,可以拿来剪几尺布给家中妻儿做几身漂亮衣服的,可以存下来应付灾年的。

所以,只要我们不拿回河套丶西域丶幽云十六州,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过朝不保夕的穷日子……」

从这一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个晚上,不再仅仅是拉歌为主,苏允常常会跟将士们讲述类似的话题。

当然,苏允所讲的东西,主要还是以讲明白士兵为什麽而战的问题。

宋朝国内的其他问题苏允没有敢讲太多,讲太多怕这些人士兵要揭竿而起。

所以主要是讲辽夏给宋朝带来的沉重军事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展现在经济上,最终都会落到每一个百姓的头上去。

这个逻辑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避而不谈一些其他的问题而已。

而在基本上讲清楚为什麽而战之后,苏允便开始给士兵们灌输百姓子弟兵的观念,开始引进三大纪律以及八项注意。

苏允随后将五百士兵拉到绥德城中,做的第一件事是打扫街道,并且修理破损的地方。

军队出现在城里,顿时令得绥德城的百姓惊慌失措。

但随即有些惊异的发现,这些士兵说话很和气,上了街道之后不仅不拿百姓的东西,需要什麽东西的时候,竟然是公平买卖。

有些百姓家的妇女上街被碰到了,也没有上来调戏的。

而这些士兵要打扫街道,要修理损坏的地板,需要扫把丶以及其他的修理工具,便寻了街上的店铺借用。

这些店铺主心里叹气,认为这些东西被借了之后肯定是不可能还回来的,但也不敢得罪,没想到用完之后,这些士兵竟然恭恭敬敬的送了回来。

这支军队还真是挺有意思。

以往的军队可不敢让他们随意进城的,一旦进了城,打砸抢可比一些土匪厉害多了,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随后苏允又带着五百士兵去了穷苦百姓居住的地方,帮穷苦百姓换屋顶上的茅草丶修整道路,甚至帮着种地等等。

这段时间后,苏允带领的这一营赢得了颇大的名声,百姓都称之为百姓军。

苏允对于百姓对军队评价如何并不太上心,他关注的是这五百士兵的变化。

苏允发现,在他讲述为什麽而战的过程之中,士兵的眼神渐渐变得清澈起来。

而在帮助百姓过程之中,百姓们的称赞与亲近,让士兵们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