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允点点头,然后问出心中一直想问而一直迟疑的问题:「大兄,关于我造反之事,叔父他是怎麽想的?」
苏迈只是微微一怔,随后一笑,似乎早料到苏允会有此问,他说道:「阿爹他从未将你如今的作为视为造反。
在他心中,你是看到了大宋积弊,一心想要为苍生寻一条活路。
阿爹常说,这世间的规矩若成了束缚百姓丶祸乱天下的枷锁,打破又何妨?
他知晓你行事的艰难,也明白你肩负的责任。他虽远在惠州,却一直关注着西北的局势。
听闻你在延安府的种种举措,他对你的胆识和谋略赞赏有加!」
苏允听闻,眼眶再度湿润,心中满是感动与感慨。
苏轼的理解和支持,如同一束光,穿透了他在这复杂局势中时常感到的迷茫与孤独。
他低声喃喃道:「叔父如此厚爱,允定当不负所望。」
苏迈接着说:「阿爹还说,苏氏一门,受朝廷恩泽多年,本应尽忠报国。
但如今朝廷昏庸,奸佞当道,百姓受苦,若为了所谓的忠君之名,对这一切视而不见,那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你如今在延安府,推行苏学,造福百姓,保境安民,这便是另一种尽忠报国的方式。」
苏允心中豁然开朗,长久以来萦绕在心头的一丝疑虑烟消云散。
「大兄,我定要将延安府建设成一个让叔父引以为傲的地方。
让天下人看看,我们苏氏子孙,即便身处逆境,也能闯出一片光明。」
苏迈看着苏允意气风发的模样,笑了笑,有些感伤道:「阿允,看着你现在的模样,为兄很欣慰,但这些年为兄常常想起咱们在临皋亭钓鱼的模样,那会儿总觉得黄州的生活清苦,可如今想来,在那里的时光,或许是愚兄一辈子最为快乐的时光了。」
苏允闻言愣了愣。
苏迈没有久待,婉拒了苏允给他准备的礼物,只是在见了章若以及苏允的三个子女之后,便重新启程南下了。
这一天的晚上,苏允梦见了当年在黄州时候,他与叔父苏轼两人在江畔钓鱼空军,后来还是少年阿回撒了一网,捞起来几条江鱼,当天才喝上了鲜美的鱼汤。
醒来之后,苏允发现枕头已经湿了一半。
苏允不怕前路艰难,在苏学会丶静塞军最为艰难的时候,苏允都不曾有过踌躇,但远方的牵挂,却是让苏允不禁泪湿头枕。
半夜醒来,苏允却是睡不着觉了,便出了屋子,发现月色如水,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丶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允不由得笑了起来,是了,还不曾见过张怀民呢!
苏允看着天上的明月,轻轻笑了笑,道:「叔父,你等着吧,等我统一了中国,到时候咱们便可以团聚了!」
苏允的目光忽而坚定了起来。
次日清晨,苏允早早来到府衙,召集苏学会的核心成员与静塞军的主要将领。
众人齐聚一堂,看着苏允虽面带倦容,却难掩眼中的坚毅与决然。
苏允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诸位,我们近一年时间都是在加速发展延安府,应该也积攒了不少问题,大家可以说说,都遇到了什麽问题,咱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一下。」
王抱朴起身,拱手道:「先生,如今延安府在农业丶工业丶教育等方面均已取得显着成效,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
我认为,应加大对商业贸易的拓展力度,不仅要巩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还需派遣商队,探索更远的商路,将延安府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以此积累更多财富,反哺各项建设。」
苏允微微点头,目光投向军事将领郑朝宗:「朝宗,军事方面,如今我们虽有静塞军六万之众,但缺马问题依旧严峻。
西夏与吐蕃虎视眈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与应变能力。」
郑朝宗抱拳应道:「先生,末将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军事训练的强度与针对性。
同时,可在民间选拔一批身体素质过硬丶吃苦耐劳的青年,进行预备役训练,作为静塞军的后备力量。
另外,我们还需研发新型兵器,弥补战马不足的劣势。」
苏允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可行。我们已经成立专门的兵器研发小组,集中苏学学子中擅长机械制造丶物理研究之人,全力投入兵器研发。
你们军中可以派出工匠联合一起研究,不仅要提升兵器的威力,还要注重其便携性与实用性。」
这时,负责情报工作的平子澄上前一步:「先生,据我们的情报网传来的消息,西夏梁乙逋虽暂时未对延安府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在边境地区小动作不断,似在集结兵力。
同时,宋廷那边,虽目前因内忧外患无暇顾及我们,但朝堂之上对延安府的讨论从未停止,有部分官员主张趁我们羽翼未丰,尽早剿灭。」
苏允目光一凛:「看来,我们的平静日子不会太久了。
清澜,你要进一步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密切关注西夏与宋廷的一举一动,务必做到情报准确丶及时。」
平子澄赶紧应是。
随后又有其他人纷纷汇报自己手上负责的工作,苏允亦是一一作答。
待得众人都提过了问题,苏允却是屈指敲了敲桌子,让已经有些疲倦的众人精神顿时一振。
因为他们知道,先生这幅作态的时候,定是大事了。
果然,只听得苏允道:「西夏丶吐蕃看样子又要寇边。
而宋朝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估计已经缓过一口气来。
接下来延安府和平发展的时间或许已经过了,咱们也要未雨绸缪了,或者说,要先发制人了!」
苏允扫视了众人一眼,道:「咱们虽然在大力发展延安府,但延安府土地太过于贫瘠,物产过于单调,土地人口都太少,我们要突破,便要获取真正的根基之地……」
「关中!」郑朝宗激动起身,大声道:「先生,咱们取关中!
先取关中富饶之地,有了先秦故地,我们便可以如同先秦一般,东可拒宋,西北可制西夏!」
「没错!关中地理可为龙兴之地,大山环绕,关隘险绝,一旦咱们占据关中,依靠关中的地形以及土地,咱们可以获得一个可以稳定发展的根据地。
到时候再取川蜀富饶地,一旦取得这两块地方,那麽我们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可以制胜天下的势力!」
韩幼安亦是激动起身。
其馀人亦是神色振奋,纷纷想要起身发言。
苏允看着激动的众人,抬手示意大家冷静,缓缓说道:「诸位所言极是,关中之地,乃天下之脊,战略意义重大。
但攻取关中,绝非易事。西夏对关中虎视眈眈,宋廷也必定重兵防守。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周全之策。」
周行己沉思片刻,开口道:「先生,依学生之见,我们可先派遣精锐斥候,深入关中地区,详细打探地形丶兵力部署以及民生情况。
同时,利用我们在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与关中地区的商贾建立联系,暗中获取情报,为日后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苏允点头赞同:「此计可行。清澜,你负责挑选一批机敏且忠诚的斥候,尽快潜入关中。务必注意隐蔽,切不可暴露行踪。」
平子澄领命,心中暗自思索着斥候人选与潜入路线。
王抱朴站了起来:「先生,若我们成功攻取关中,如何迅速稳定当地局势,安抚百姓,也是重中之重。
关中百姓久受战乱之苦,对外部势力多有防备。我们需提前制定安民政策,展现我们的诚意与实力……」
众人又围绕着军事行动的具体细节丶后勤补给丶战后治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府衙内依旧灯火通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