袤,一个皇帝再好也无法独自一人治理一国,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先秦及秦朝招收贤才只有通过招贤令,臣子自荐、推荐;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汉武帝加上了察举制,地方自举贤能之人到中央;后面又加了九品中正制,东汉后纸张全面铺开,百姓们读书多了,寒门也能出学子。
不过现在玄龄刚给他带来造纸术,还没铺陈开,寒门学子的学识都还没积累,根本不能进行科举。
国家人才紧缺也赶不及一层一层选拔能人,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汉武帝:地方选拔人才送到中央,中央以学识评人才,至此就能弥补人才的缺口。
他在大唐登基之时,最初也是这样选拔人才的。
下首的房玄龄和魏征看了一眼上首的李世民,又互相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今日一大早魏征和房玄龄就碰面了,老乡见老乡,两……
呃,不好意思,并没有两眼泪汪汪。
以权谋与才略过人著称的房玄龄做事谨小慎微,和以直言敢谏闻名青史的魏征关系其实就是一般的同僚关系。二人相认也只是坐下来感叹下,互通秦朝与唐朝的有无而已。
而现在他们只觉得这波招贤令下去,自己可以迎来许多老伙计,对李世民的招贤自然欢迎至极。
但很多臣子们却不这么想。
皇帝的沉默实在是太久了,一有动静其余人自然支棱起来认真听。
但这一听,却让下首的臣子们心情复杂。
对于招贤,新皇此时提起,在场众人毫不意外。
新皇的亲信极少,现在登基了,想要培养自己的人很正常,但这个想法注定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
反对派率先出场,道:“朝中各个部门的臣子皆算充裕,若广招天下学子,怕是无甚位置可供学子入驻。”
他的话获得一众官员的支持,新旧皇帝交替的这场政变影响的人不多,大多数官员都还在原位。这些人全是秦始皇留下的班底,臣子确实还算充足。
咸阳紧要官职就那些,他们还是更想推举自己的人入朝,不想要自己的官职突然被人替换,也不想有莫名其妙的人来占据自己子孙后代的位置。
而且最主要的是,现在的秦没什么地方缺人吧,招揽那么多贤才有什么用呢?
大秦的官员们想。
意料之内的答案。
魏征和房玄龄听了叹息。
房玄龄道:“对于千年前的大秦官员来说,他们身处当下,哪能知晓大秦现在存在的问题。”
魏征认同,他现在的同僚就是身在此刻,困在当下。
而他和玄龄则不同,他们对于秦朝问题的
认知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甚至是看过这千年来他人对整个秦朝俯瞰后评价才有的认知。
想到这里,魏征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看向房玄龄,很凑巧的房玄龄也正看着他。
魏征道:“我突然知道可以和大秦同僚们说什么了。”
房玄龄:“哦?”
恰巧,这时候上首的李世民道:“看来诸位爱卿对自己家族的治国与为臣之道很有自信?”
李世民笑得温和:“既然如此,诸卿,对于现如今的大秦,尔等有何见解?全是好的吗?”
何解?虽不是全好,但也没什么大问题啊,秦是有什么大问题吗?